把刘岱的虚心品质与一些朋友的印象联系起来,可能会让不少人感到意外。然而,这绝不是为了吸引眼球或夸大其辞,更不是一种简单的表面现象。事实上,刘岱的崇高品格在史料中并非全貌,这只是其中一部分。他在历史上的形象,常常受到文艺作品和游戏的影响,导致他成为其中一位误解最多的诸侯。本文旨在尝试还原那个真实的刘岱。
刘岱,作为刘邦的长子齐王刘肥的后代,出生于青州东莱郡牟平县(《三国志·刘繇传》)。他的家庭背景非常显赫。祖父刘本,早年教授《经传》,由于博学多识被尊为“通儒”,后因品行端正,被推举为贤良方正,并且在平原郡担任县长。父亲刘舆,字刘方,曾担任兖州山阳太守,身为地方官员,政绩显著。更为显赫的是刘岱的叔父刘宠,这位东汉著名的贤臣不仅担任过三公之职,还以清廉和政绩卓著赢得百姓的爱戴,有着“一钱太守”的美誉(《三国志·刘繇传》裴注引《续汉书》)。进入刘岱这一代后,他和弟弟刘繇一样,才智出众,二人都成功晋升为刺史,且都在军政领域拥有不小的权力。
展开剩余77%在当时,他与弟弟的才华显而易见。裴注《三国志·刘繇传》中的记载称,“岱、繇皆有隽才”,其中“隽才”表示出众的智慧与才能。然而,令人遗憾的是,后世不少人却误将刘岱视为一个毫无头脑的傻乎乎的人。而事实上,《三国志·刘繇传》中的另一段描述,进一步揭示了刘岱的真实面目:他“孝悌仁恕,以虚己受人”,这不仅反映了他对父母长辈的尊敬与对兄弟姐妹的关爱,也说明了他宽容仁爱的品性,尤其是在接受他人意见时的虚心态度。
事实上,刘岱不仅是一位非常注重家族伦理的俊杰,他的才德和声誉也获得了当时许多名士的认可。陶丘洪便是其中一位,他曾向青州刺史推荐刘岱为茂才,之后又推荐了刘岱的弟弟刘繇。两年后,陶丘洪再次推荐刘繇,而青州刺史听后,觉得两兄弟的推荐过于密集,陶丘洪却回应说,若能推荐这“驰骋千里”的“二龙”,将大大提升刺史的声望(《三国志·刘繇传》)。
刘岱的名声和才德,最终得到了更广泛的认可。汉灵帝时期,因其贪婪横征暴敛,社会民生困苦,许多正直官员纷纷遭遇困境。陆逊的祖父陆康便因直言上书,遭到朝廷囚禁。时任御史的刘岱负责此案,深入查证案件真相,并为陆康辩解,使其得以免除罪责,返回田里。此举表明刘岱不仅仅是个执行官,他对正义有着坚定的信念,并能运用智慧为人民排忧解难(《后汉书·郭杜孔张廉王苏羊贾陆列传》)。
后来,刘岱在董卓掌权后被任命为兖州刺史(《三国志·董卓传》)。190年,关东诸侯联合起来反对董卓,刘岱率兵前往酸枣参加了联盟会盟,虽然联盟最终未能形成,但他仍然展现出了对盟友的忠诚与领导能力。特别是在与桥瑁的冲突中,刘岱并没有因桥瑁的蛮横行径而轻易放手,而是迎接挑战,最终获得了成功。
191年,刘岱在兼并东郡后,成功地任命了王肱为东郡太守,并得到济北相鲍信的支持,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政权。此时的刘岱,实质上已控制了兖州至少三个郡国,成为了一个地方的霸主。
然而,在与袁绍和公孙瓒的复杂关系中,刘岱也做出了多次深思熟虑的决策。尽管如此,他的选择最终并未为他带来真正的安全。在面对百万青州黄巾军的进攻时,鲍信提出了固守城池的策略,希望通过拖延敌军粮草供应来削弱其战斗力。然而,刘岱出于对百姓的仁爱与保护,最终决定迎战敌军,尽管他知道这可能是一个高风险的决策。
这一决策反映了刘岱的价值观:他始终把百姓的生命和福祉放在第一位,即使知道如此选择可能带来灾难。结果,刘岱果真未能成功抵挡住黄巾军,最终在战场上英勇牺牲(《三国志·武帝纪》)。因此,将刘岱的失败归结为“愚蠢”或“固执”是对他人格的误解。他的失误并非源自个人的愚笨,而是来自于他那份深沉的仁爱与责任感。
总的来说,刘岱的故事展示了一个才智出众、重视家族伦理、宽容仁爱并且虚心接受他人建议的人的悲剧。尽管他所做出的最终选择未能改变命运,但从他的一生来看,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不同于历史表象的复杂人物。刘岱的最终错误,或许正是源于他过于仁爱、过于注重他人的利益,这种心地的善良在那个残酷的时代,显得格外脆弱。
发布于:天津市嘉正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