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期专家:
李壮
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
亚健康科 主治医师
医师简介:擅长治疗睡眠障碍、慢性疲劳、肥胖、代谢综合征、慢病调理以及胸闷心慌、烦躁等中医临床常见病症。
专家科室简介
(*点击查看本期专家及所在科室详细信息)
在世界母乳喂养周这一特别时刻,让我们循着中医千年智慧的脉络,感受这份生命初始最珍贵的馈赠。
展开剩余75%中医认为,母乳由水谷精微与气血所化生,其性味甘润,天然契合婴儿“稚阴稚阳”的娇嫩体质,如春风化雨般温和滋养,避免了外界食物可能带来的“生冷”“黏腻”之弊,既能培土生金,补养脾胃,又能润泽肺肠,为宝宝竖起第一道“正气”屏障。母乳喂养期间,中医的特色调养方法能为母亲提供温暖而有效的助力。
首先,借助药食同源的药膳,滋养气血之源。
1、补气养血粥:
取黄芪、红枣、桂圆肉、小米共煮。黄芪补肺脾之气,红枣桂圆养心脾之血,小米健脾和胃,诸药合用具有气血双补之效,适合哺乳期乏力、气短、面色㿠白者。
2、五红汤:
取红皮花生、红枣、枸杞、红豆、红糖适量熬煮。花生醒脾养血,红枣补中益气,枸杞滋肾填精,红豆利水健脾,红糖温中活血,一起食用,可以温和补益气血。
温馨提示:食物不能代替药物治疗,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。
其次,选择不同的穴位按摩,可以激发经气通乳络,发挥不同的治疗作用。
1、膻中穴:
两乳头连线中点。哺乳前用指腹轻柔按揉3~5分钟,可宽胸理气,通络下乳。
2、少泽穴:
小指末节尺侧,距指甲角0.1寸处。以指甲轻掐此穴10~15次,以微酸痛为度,能清心火、通乳络,尤适合乳汁淤积初期。
3、足三里:
位于小腿前外侧,外膝眼下四横指,是强健脾胃第一穴。每日艾灸或拇指按压此穴5分钟,以微酸痛为度,可健运脾胃,补气生血以化乳。
最后,您也可以尝试中医养生小动作,有助于缓解产后疲劳、便秘、情绪不佳等问题。
1、摩腹运脾法:
仰卧,掌心以肚脐为中心顺时针揉腹50次,逆时针30次,助脾胃运化,改善腹胀、便秘等消化系统病症。请注意,产后恶露未净者慎用摩腹。
2、“嘘”字疏肝诀:
静坐时缓缓深吸气,呼气时口吐“嘘”字音,同时想象胸腹中积攒的郁闷之气排出,反复6次,可理气行滞、疏肝解郁,缓解哺乳期压力。
对母亲而言,母乳喂养亦是自然赋予的康复良方。顺畅的哺乳过程,能持续调动母体气血运行,促进脏腑功能协调,不仅可以促进子宫收缩,排出恶露,减少“瘀血内停”之虞;更有利于扫除产后焦虑与抑郁的阴霾,降低乳岩、石瘕等积聚性疾病的风险。
母乳喂养的成功,深深根植于和谐的家庭土壤,离不开家庭成员的理解、尊重与支持,以爱为纽带,营造宁静、温暖的哺乳环境,让这份在中医智慧辉映下的生命之泉,流淌得更加深远而绵长。
# 东方医院喊您来做调查问卷啦!
发布于:北京市嘉正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